从古老智慧到基层治理品牌的演变

——安徽桐城以“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打造安徽版“枫桥经验”

2024-07-26 10:19:27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标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得天独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六尺巷故事”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故事”中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形成了具有桐城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

2024年7月,一场以“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在桐城召开,近百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全方位交流探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新成果、新路径,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

“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前世今生”

来到桐城,不得不提“六尺巷”。这个长约100米、宽2米的巷子,位于桐城市西南的文城西路上,是桐城市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六尺巷”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显示着“六尺巷”对这个城市的意义和分量。当地居民耳熟能详的清朝大学士张英以宽容和礼让解决邻里之间土地纠纷的故事,赋予“六尺巷”厚重的文化气息。

根据《桐城县志略》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土地纠纷。张家写信向远在京城的张英求助,张英回复一首28字的“让墙诗”,诠释出“谦和礼让”的处世之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回信,张家人豁然醒悟,主动退让三尺,吴家备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六尺巷”。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教研部副主任王永杰受邀参加此次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在谈到“六尺巷故事”发生的具体语境时,他注意到“六尺巷故事”有一个细节,即案件事实不清。张吴两家的纠纷因为年代久远、地契交叉重合等原因,地基的归属已经不可考证或存在前后法律冲突,从法律上来说是一个疑难案件。

“‘六尺巷故事’实际上是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如何处理纠纷的问题,最后应用的是中国本土的道德法,即礼让原则。”王永杰说。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加良认为,“六尺巷”文化中的解纷理念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核心在于“和为贵”的理念,强调在矛盾解决中以和为贵,通过礼让与妥协达到双赢的局面。

“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古代先贤的智慧,也为现代纠纷解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刘加良说。

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人民法庭就率先对“六尺巷故事”中蕴含的“谦和礼让”内涵作出借鉴,并应用于司法调解之中。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孔城法庭先行先试,在调解过程中自觉运用“六尺巷故事”劝导人,用“和”文化感化人,同时借助人民调解及部门联动力量化解大量矛盾纠纷。

2015年6月,桐城法院提出凝结了集体智慧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并提炼了六字操作规程“听、辨、劝、借、让、和”。当年7月,该院还出台文件《关于推进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实施的意见》,全面推行“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据了解,这是“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在该院颁布实施。

经过两年多的基层实践,2017年7月,桐城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推广“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检察、公安、民政、信访等11个部门及镇、街道相继设立“六尺巷调解工作室”。目前,桐城共设立覆盖基层单位的“六尺巷调解工作室”300余处。

基层社会治理品牌转型升华

随着“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影响力的增加,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从司法调解扩展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形成多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工作局面。2021年7月,桐城市委、市政府推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提质升级,从原来化解矛盾纠纷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升华,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内容包括党建引领、诉源治理、多元解纷等,还引入信用体系建设、群众说事、网格管理等先进或证明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形成具有桐城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

2023年3月,桐城市委政法委与安庆师范大学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推进研究“六尺巷经验”。当年暑假,安庆师范大学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副教授邱少晖带着学生在桐城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实践调研,深挖“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核心内涵、实践创新、价值等内容,助力基层治理取得新突破。

邱少晖介绍,“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倡导“和”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是意味着当和事佬,而是在认可、接受矛盾冲突的前提下,以法治为边界和框架解决基层矛盾纠纷。该工作法最根本的要点是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发挥多元主体的治理力量和作用。

他认为,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主要在于发挥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的合力。内在力量的发挥,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就是自治主体能够实现自治。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就是挖掘和引导人们用内在力量解决绝大部分问题。”邱少晖说。

以桐城市大关镇百岭村高摆组为例,2021年3月,这个面积只有694亩、居民164人的村民组,“没花村里一分钱”,通过“自我规划、自我整治、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仅用数月时间,就将原先“脏乱差”的村小组,变成家家户户院前屋后干净整洁,俨然私家花园的和美乡村,被称为基层治理的“高摆经验”。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副院长余钊飞认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层治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三个方面。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中‘谦和礼让、和为贵’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将这一精神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在基层治理创新上,打破了传统的接访和调解方式,形成了‘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以‘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目标,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在社会矛盾化解上,通过多元联动汇聚调解合力,显著提高了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余钊飞说。

2023年,安庆市结合乡、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和“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全覆盖建设和应用。安庆市县两级法学会结合主办的第十一届长江中游城市群法治论坛、专业研讨会,组织含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内的法学法律工作者撰写论文、稿件400余篇,7个课题被省级以上法学会立项,厚植理论储备,助力“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宣介。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践样板“遍地开花”

实际上,这种具有桐城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已经在桐城市各部门“遍地开花”。此次研讨会的分论坛上,桐城市公安、检察、司法、人社等部门就分享了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深度融合后取得的显著成效。

2016年7月,一张桐城交警开出的“空白罚单”在网络热传。这张罚单上没有填写扣分与罚款,而是交警手写的警告:“前面有停车场,下次注意。”

这张被称为“最美罚单”的“空白罚单”,是桐城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柔性执法的重要体现。桐城市公安局副局长高福明介绍,近年来,桐城公安汲取“六尺巷”蕴含的“知进退、和为贵、谦和礼让”的精神智慧,用“以和为基、源头预防”的警务理念,创新推行独具公安特色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和”警务。尤其是在柔性执法方面,桐城市公安局拓展六尺巷“空白罚单”的和谐内涵,将“谦和礼让”思想融入基层治理和社会管理,在全面推行首违警告、首违免罚等举措的同时,高度关注大货车驾驶人这一特殊群体。

据了解,自2023年4月该局创新开展大货车“亮牌”行动以来,对污损号牌的大货车,责令驾驶人清洗干净后放行,不予处罚,目前已警告教育1.1万余人次。

桐城市人民检察院则将“无讼”“和合”“礼让”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创新打造新时代“六尺巷检察听证法”,推出“听民声、倡和合、促善治”三步听证工作机制,让矛盾吸附在当地、化解在检察环节。2023年以来,该院通过“六尺巷检察听证法”办理的238件案件,全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推出“六尺巷维权工作法”,通过建设“六尺巷农民工维权驿站”“六尺巷农民工维权中心”“新业态职工六尺巷维权驿站”等平台,将维权服务窗口前移,探索根治欠薪新路径。今年以来,“六尺巷维权驿站”共解决欠薪纠纷28起,协调经济补偿2起,帮助168名农民工追回工资230多万元。

六尺巷承载的“谦和礼让”精神对桐城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深远影响,也给当下解决消费纷争带来启发。桐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文昌市场监管所副所长方永红介绍,“六尺巷”精神被用在纠纷化解中,该局设立的“永红暖心工作室”调解成功率达98%,已帮助消费者挽回损失690万余元,成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消费维权领域的一张亮眼名片。

桐城市司法局在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践中,突出“六尺巷”品牌元素,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列入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实施细则、法治督察年度工作要点、专题述法评议重点内容、执法人员轮训班必讲课题等,建立“六尺巷”公共法律服务站、百姓评理说事点240余处,还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等特殊人群参观“六尺巷”,感受“和”为贵的内涵,着重营造出崇法善德的良好氛围,夯实“全民守法”的社会根基。

一条巷子的故事,催生两大法治品牌。如今,从“六尺巷故事”中发掘提炼,并脱胎于“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已在安庆乃至安徽全省全面推广,这一品牌将擦得更亮、叫得更响、推得更广。

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