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华
近期,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曝光8起机动车交通违法案例,涉及“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的”与“机动车违反禁止标线指示的”违法行为。公安交警部门及时将查处的交通违法案例予以通报曝光,既能令一些心存侥幸者悬崖勒马,也会对一些法治观念淡薄者形成强大震慑,更是对当事人最大的教育和挽救。细细想来,这种通报曝光的效果要比普通的交通安全教育好很多。
超载、酒驾、醉驾、无证驾驶等,都是隐形的“马路杀手”,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交通安全隐患,虽然与交通事故截然不同,但却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以酒驾为例。也许一些驾驶员饮酒后,觉得少喝点或者自我感觉“良好”就没事,其实不然。有科学研究表明,酒精进入人体血液后,会影响人的中枢神经活动并延及运动神经和末梢神经,使手足的活动迟缓,其运动的及时性、准确性、协调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驾驶人的体力、判断力和协调能力也会相应下降,人会出现困倦、短暂睡眠等情况,这种情况无异于“闭眼开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而且从相关法律法规对酒驾、醉驾等行为作出严厉的处罚规定也足以看出,交通安全必须慎之又慎、紧而又紧,严格遵守规章,只能“未雨绸缪”,不能“亡羊补牢”,更不能心存侥幸。
预防交通事故的方法有很多,严厉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并及时通报曝光,可以算得上非常重要的措施,把预防做在前,就是最好的“未雨绸缪”。通报曝光交通违法行为,不仅有利于当事人和事发单位立即整改,举一反三,堵塞漏洞,而且对其他人和单位也有良好的警示和借鉴作用。此举不是“一人得病大家吃药”,而是“一人得病大家预防”。因为治“未病”的意义远远大于治“重病”、治“已病”。在安全问题上,任何时候的“未雨绸缪”都胜过“亡羊补牢”。
相较于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轻微的交通事故更难完全杜绝,但同样可以预防,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其中汽车3.45亿辆,新能源汽车2472万辆;机动车驾驶人5.3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96亿人。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680万辆,新领证驾驶人1397万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此庞大的驾驶员队伍,如此体量的机动车规模,更需要严格依法依规上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通报曝光交通违法行为,显得更为必要。
需要明确的是,通报曝光交通违法案例,不是抹黑,而是敲响警钟。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时间久了,螺丝可能会松动,人的思想意识也是如此。特别是经常驾驶机动车的驾驶员身处交通出行第一线,不能有丝毫的麻痹思想,需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通报曝光交通违法案例,目的不是故意让人出丑,而是通过曝光交通违法案例,督促相关单位和人员切实增强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做在前,把安全措施做周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安全。
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确保交通安全,是很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通报曝光交通违法案例,既能促使当事人切实整改,又能警示他人,及时敲响警钟。各地交管部门不妨大力推广通报曝光交通违法行为的做法,靠前站位解决安全问题、消除事故隐患,让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切实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从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编辑:孙天艺